手機選單

景點地圖Sunday Travel

晴天旅遊195

搜尋

烏茲別克

Uzbekistan

回首頁 回地圖

艾米爾宮 Emir Palace

位於布哈拉市郊,是布哈拉最後一位埃米爾(國王)的住所,也是迄今為止留存的唯一一座布哈拉統治者宮殿。

沙赫靜達陵墓 Shah-i-Zinda

沙赫靜達在波斯語中是「永生之王」的意思。在壯觀陵園裡,每座建築都有其獨立的圓頂和門廊入口,裝飾精美細緻,有幾何圖形和花草圖形及銘文的彩陶,顯得富麗堂皇而又呈現出各自不同的風貌,讓人驚嘆不已。

多魯斯西亞達特 Dorus Siadat

在 Shakhrisabz 的東南部,有一座覆蓋著圓錐形圓頂的紀念性建築,即帖木兒的長子 Jahonguir 的陵墓。他於 1376 年在撒馬爾罕去世,年僅 22 歲。在這場悲劇之後,帖木兒直到他生命的盡頭都沒有笑過。

米麗阿拉布伊斯蘭學院 Mir-i-Arab Madrasa

位於卡龍清真寺對面,建於1530-1536年。神學院為三層建築,內有教室和許多小室,主要用於伊斯蘭僧侶研習之用。和卡龍清真寺一樣,也都是高貴的寶藍色,在陽光輝映下簡直像是數顆並排的藍寶石。

布哈拉雷吉斯坦廣場 Registan Square

此廣場曾是舉行慶典和公決犯人的地方,7世紀前這裏曾是政府部門和當地名流府宅所在地,後來又變成集市。在鳥茲別克古代大城幾乎都有雷吉斯坦廣場(即大校場)供市民活動中心。

希瓦汗王故宮 Tash-Khovli Palace

建於十九世紀中葉,位處內城的東部,由希瓦汗王阿拉•庫里可汗修建。這棟錯綜複雜的建築物內,用迷宮一樣的走廊連結,是希瓦汗王和他的嬪妃及可汗的兄弟親戚居住的宮殿。

玻羅-哈茲清真寺 Bolo Haouz Mosque

建於1712年的玻羅-哈茲清真寺,屬18世紀伊斯蘭建築的木造清真寺,面對著方形水池,12公尺高的前廊由20根雕花木製廊柱支撐,倒映在水池上拉出細長優美線條。清真寺內部,在大廳一角有朝向麥加的壁龕。

穆罕默德阿敏汗學院 Muhammed Amin Khan Madrasah

建於1851年至1854年間,當時是中亞最大的宗教學校,可容納260名學生。學院內曾設有希瓦汗國高等法院,以及希瓦汗國歷史博物館,現今為一座可愛的小旅館。

烏茲別克國家歷史博物館 State Museum of History of Uzbekistan

外形為不對稱的立方體,在東方建築學中此形狀是「永久」的象徵。該博物館是中亞地區最大的博物館之一,展出了中亞地區考古學、古錢幣學、民族學等各領域豐富藏品及最新歷史文獻檔案,反映了烏歷史各個歷史時期的概況。

藍頂清真寺 Kok-Gumbaz Mosque

由兀魯伯修建的藍頂清真寺,是為紀念其汗父與汗祖父,也是沙河綠沙日著名的古蹟之一。清真寺的屋頂鑲嵌藍色的磁磚,是烏茲別克斯坦內最大的圓頂。寺內有一匾額題字:「主權屬於真主,財富屬於真主」。

利亞比水池廣場 Lyab-i Hauz

是烏茲別克斯坦布哈拉市為數不多的倖存的水池之一。直到蘇聯那個時期,有許多這樣的水池,它們是該市的主要水源,但它們因傳播疾病而臭名昭著,並且在 1920 年代和 30 年代大多被填滿。

哈薩提伊瑪目古蹟群 Hazrat-i Imam Complex

古蹟群在藍頂清真寺東邊不遠處,包含帖木兒於1392年所建造的Dorus-Saodat(至上權力之座)陵墓建築群,其中有帖木兒最心愛的兒子賈漢吉爾的陵寢,同時也保了帖木兒王室成員的墓室遺跡。

希瓦 Khiva

古中亞有句俗諺道:「願出黃金兩袋爲償,但求看一眼希瓦。」,被譽爲「中亞的明珠」、「太陽之國」的希瓦,宛如一座露天博物館。充滿青藍色壁飾的城牆與王宮聳立,給人歷史歲月的瑰麗想像。

塔什干 Tashkent

烏茲別克斯坦的首都塔什干是中亞地區第一大城市和重要的經濟和文化中心,人口約230萬,按城市規模來說,是前蘇聯僅次於莫斯科、聖彼德堡和基輔的第四大城市。塔什干在烏茲別克語中意為「石頭城」,因地處山麓沖積扇一帶,有巨大卵石而得名。

父親之門 Ota Darvoza

伊瓊卡拉內城之城門入口即是父親之門,周圍是長2.5公里,高10公尺的城牆。曾於1920年革命時期被摧毀,並於1975年由蘇聯重建。今日作為內城之主要入口。

地震紀念碑 Monument of Courage

紀念1966年塔什干地震的紀念建築群,是當今城市最重要的紀念碑之一。1966年4月26日凌晨5點24分,一場8.3級地震震撼了這座城市。令人難以置信的強烈地震永遠改變了塔什干的面貌。

民族友誼廣場 Peoples Friendship Square

坐落在塔什干市中心。1966年塔什干發生大地震,城市嚴重被毀,前蘇聯各加盟共和國紛紛伸出援助之手,幫助塔什幹重建。廣場即為紀念這一友誼之舉而建。廣場中間有一組象徵各民族友誼的銅雕塑群,記述了衛國戰爭期間紹馬赫穆多夫鐵匠一家收養15個孤兒的真實故事。

阿克城堡 Ark of Bukhara

位於布哈拉市西北角,是布哈拉統治者及其親屬的城堡和居所,建於西元前1世紀。幾個世紀以來,古堡幾經毀壞和重建,多次迭加,使整個古堡形成一座高達18公尺的丘崗,是布哈拉中世紀文明的象徵。

帖木兒家族史博物館 Amir Timur Museum

1996年3月 14日,烏茲別克斯坦政府通過決議,建立國立帖木兒家族史博物館。同年10月18日,帖木兒家族史博物館正式開館。該館主要介紹帖木兒的生平事跡及少部分實物和資料。建築為伊斯蘭風格,藍色圓頂,豪華典雅。

阿拉庫里汗伊斯蘭學院 Allakuli Khan Madrassah

伊斯蘭教學校是在1834年至1835年建造的。伊斯蘭教學校的建築屬於中世紀晚期的風格。但是,這座伊斯蘭學院是一座令人印象深刻的建築,以其美麗和優雅而引人注目。在宗教學校的裝飾中,有一個黑白和藍色色調的彩繪琺瑯器,覆蓋垂直表面、半拱形。

伊斯龍胡加塔 Islam Khoja Minaret

在內城東門內,1918年建成。是希瓦最高的建築,並已成為希瓦的象徵。尖塔高44m。尖塔的軸的直徑隨著它的上升而減小,藍色和白色陶瓷裝飾帶與赭色磚交替裝飾著尖塔。頂部有拱形燈籠和金色王冠。可自行付費登頂。

古納亞克城堡 Kunya-Ark Citadel

「古老的堡壘」是希瓦統治者的住所。20世紀以前,中亞的每個城市都有類似的防禦結構。用現代術語來說,要塞擁有發達的基礎設施。方便可汗及其家人、官員和軍隊生活、行政和娛樂的一切。自18世紀末以來,這座堡壘一直是一座戒備森嚴的「城中城」。

卡塔米諾宣禮塔 Kalta-minor Minaret

這座宣禮塔是希瓦汗國的穆罕默德阿敏汗王於1852年下令建造的,原本打算將其建成全穆斯林世界最高的一座,可惜他於1855年便先行謝世,興建此塔的工程也隨之停擺,因此我們目前所見的這座塔其實是個未完成的作品。

布哈拉 Bukhara

布哈拉曾是古絲綢之路的重鎮,至今保留著許多當時的集市貿易遺址。經學院和清真寺占了布哈拉古建築中的一半以上,帶有伊斯蘭風情和民族特色。據說《一千零一夜》中《阿里巴巴與四十大盜》故事就發生在此。

納迪爾伊斯蘭學院 Nodir Devonbegi Madrasah

圓頂市集 Trading Dome

這種圓頂集市建在十字路口,是出售各種商品的場地。圓頂市場呈十字型格局,有四個出口。屋頂突起一個個圓丘。

比比哈藍清真寺 Bibi-Khanym Mosque

根據古書記載,比比哈藍清真寺的穹頂可與天宮媲美,而其入口處的拱頂則象徵著銀河。它由驍勇善戰的帖木兒大帝為紀念其心愛的妻子比比哈藍而建,因而有烏茲別克的泰姬瑪哈陵之稱。

阿弗羅西亞博物館 Afrasiab Museum

位於小城阿弗羅西亞的東南部。撒馬爾罕歷史博物館1970年開放。該博物館的展品有20000多件,主要是阿弗羅西亞城考古發掘的文物。其中西元7世紀的壁畫描繪了來自中國、突厥、朝鮮等世界各地的使者形象,稱得上是稀世珍品。

馬哈木陵寢 Mausoleum of Pahlavan Mahmud

馬哈木為當時著名的克拉術(Kurash)武士,克拉術是一種具有公眾教育及休閒、娛樂、慶典等效果的古老搏鬥武術。馬哈木死後追封為聖人。他的墓被擴建為希瓦汗家族墓地。主體建築為大穹頂,內部裝飾以藍色的雕紋瓷磚為主。

伊瓊卡拉 Itchan Kala

伊瓊卡拉是古希瓦綠洲的內城,長650公尺,寬400公尺,被10公尺高的磚造圍牆保衛著,是最後一個由沙漠前往伊朗的休息驛站,雖然僅有少數的古老紀念物,但仍是中亞穆斯林建築中保存完好的範例。